第100章 到底是谁太偏心 (第1/2页)
马寻再次上朝了,开头就先奏事,“启奏陛下,臣奉皇后殿下懿旨、太子殿下教谕,与鸡鸣山下设立学堂,教授医官、医士救治伤兵等,业已成事。”
朱元璋笑着开口,“好,我大明将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,期间也多有死伤。死者抚恤,伤者救治,这是应有之义,还是皇后和太子仁善。”
满朝文武都是聪明人,也都一起在称颂皇后仁慈、太子仁德。
这才是皆大欢喜,称颂皇后、拥护太子,这是文武百官们都愿意做的事情,这也符合大家的利益。
在夸赞完皇后和太子之后,马寻果断说道,“陛下,臣以为医官培训虽由太医院负责,只是太医官官吏大多不知战场形势,难以有效培训医官。”
马寻的话让不少人皱眉,太医院的那些人有医术,很多人都擅长外科。他们培训一批医官、医士,基本上是够用了。
毕竟在这些人眼里,医官也好、医士也罢,只是起一个在战场上救治伤员的工作,用不着多么的医术精湛。
马寻继续说道,“陛下,臣请调几名太医、征募民间郎中入学院,授以官职,专职培养医官。”
常遇春立刻蹦出来说道,“陛下,臣附议。”
徐达也非常果断的说道,“陛下,臣附议。”
邓愈、李文忠等人也不甘落后,除了支持马寻之外,也是因为他们都是领兵的大将,知道战场凶险,也知道伤兵的处境多么艰难。
朱元璋稍微想了想说道,“这事情倒也不难,伤兵医治本就是大事。如果经你手能多救治伤兵,那也是社稷之福。”
文官那边没什么意见,主要就是太医院的品级普遍较低,马寻这个国舅爷要几个太医,或者是在民间招募一些郎中,那也损害不到文官集团的利益。
最主要的是大势所趋啊,谁敢说救伤兵不值得,武将那边会不会将人活活给撕了不说,传出去了大明将士乃至普通百姓都要唾骂。
事情办的比想象中还要顺利,马寻自然是非常开心的。
这么一来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将陈之栋调去大都督府了,即使是从民间招募医生等,也可以先授官职等。
他自然也担心一些敝帚自珍,或者是稍微的留一手,但是给与官职了,有些东西就是需要吐出来才行,以后系统性、规模性的培养医生等,这也可以考虑。
太医院是不可能搬空的,但是大明多出来一个医疗体系不会是坏事。
现在是为军中服务,只是慢慢的也可以将一些医术等在民间推广,或者是发展起来。
心情愉快的马寻下朝后找到一个守殿门的小太监,“你去看看太子殿下在做什么,要是殿下有空的话,请他去柔仪宫。”
小太监也没有二话,立刻就去请太子了。
虽然马寻的做法是有些不对,应该是他去求见太子才对,可是这不是要去皇后殿下那边么。
马秀英看到马寻还是非常开心的,“这几天是真的长进了,现在都不用人说你了,都知道为你姐夫分忧。”
“姐,我今天可是因为标儿的原因才上朝。”马寻就立刻说道,“我想着医官的那些事情,我都推给标儿,本来我不在京城的这些天,也是他派人盯着学校。”
马秀英点头说道,“这也可以,你那个学校的太医、官员,一应药草物资,也都是标儿派人去办好的。”
所以将功劳给朱标是没有任何问题,他确实解决了最大的一些难题,不管是人员还是物资等,都是他去安排人给办好了。
而现在的朱标威望够高等等,这不是开国才三年么,朱标的威望更高、名声更好,大家都乐意看到。
名声和威望也是需要不断的积累,毕竟现在的朱标名义上还没有理政,甚至观政都谈不上,只是私下里朱元璋和马秀英在教他批阅奏章、处理国政。
“姐,过些天老二几个就要封王了。”马寻也提起另一个正事,也是他担心的事情,“我觉得姐夫的一些安排,是不是稍微过了点?”
马秀英就认真起来,也有些不太理解,“哪里过了?是看出来哪些地方不对了?”
马寻不掩饰自己的想法,说道,“姐夫爱惜子嗣,这肯定是好事。但是有些东西给的太重,我觉得倒不是什么好事。”
马秀英更加认真了,“说说,哪里给的重了?”
马寻直接说道,“亲王册立,一应陈设、冕服等,都和东宫一样,这有些不太好吧?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